轉變
轉變 撰文者:前甫媽媽
週末去探望親戚,親戚看見小孩在玩組裝式的機器人,嚴厲的管教,「玩什麼玩具,所有玩具都不准玩,只能唸書。」
我楞了一下,想一想,沒有回話。
我想起我的生存焦慮。想起當年上薩提爾時,我問老師,「孩子作業都不寫,我好放不開,該怎麼辦?」這中間隱藏著什麼焦慮?
孩子的作業不寫,我以為是我的責任,開始催促他,壓力好大。作業寫不好,被老師寫聯絡簿,要家長回家督促,好像是我的錯。考試考很差,我想像他在班上會受到排擠,老師對他另眼相看。又想像未來的他會沒競爭力,養不活自己。於是常為了功課和他吵架。
還記得他摔筆怒吼著,「妳不要逼我了,我已經無力可逃了,我沒有地方可以去了。」我拿著他的作業,吸了一口氣,我說,「這件事一定要解決,不是你改,就是我改。」他大叫著,「當然是妳改阿!」
我怎麼改?要怎麼放掉自己的焦慮?薩提爾的老師說,她重視的是孩子的自我價值感,一旦損及價值感,那件事就不值得做。叫孩子寫功課,他覺得自己怎麼也做不好,自我價值感很低,難道不要寫功課嗎?那他的未來怎麼辦?
我問薩提爾的老師,她的孩子呢?她說她的孩子找到了熱情,現在到花蓮去開了一間小店,桿著麵條,煮好吃的麵給大家吃。她笑著說,聽到孩子是賣麵的,有些家長不能接受,但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肯定自己,找到熱愛的事情可以做,那不是很好嗎?
我當時,不太能體會她的話,內心還是被自己的生存焦慮給綁架了。但我知道,我得改變了。於是我將孩子轉學到楓樹腳。剛開始,我的確常抓著老師問,怎麼辦,轉學後的這幾週,孩子以前在體制內,學會的字又忘了,注音錯得亂七八糟,連基本的文字能力也沒有。老師說,給他一點時間,慢慢來吧。我再次告訴自己,這是我的焦慮,不該把它放到孩子身上。孩子重要的是,找到自己,不害怕,並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阿。這樣子,未來就不用害怕了。
慢慢的,我看到了,孩子的轉變。他開始有笑容了,很期待上學,每天去學校都玩得髒兮兮的,完全符合我對快樂童年的想像。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可以去,固定的時間,做著固定的事情,這樣很好。而且裡面有很多很棒的老師,用自己的方式,注意著孩子的變化,細膩的陪伴與相處。那就慢慢來。
而後,我看到孩子的個性變溫和了。對談間,也開始有了自信,有自己的想法。讓我訝異的是,不用我催促,甚至願意拿出書包來,自己寫功課。雖然常敷衍了事,但老師說,家長不用管孩子的功課,老師才能了解孩子真實的狀況,並給予幫助。我很快樂的給出空間,不再和孩子進入權力鬥爭的關係,讓學習就只是學習。
再然後,他開始問我,對南沙群島主權的看法?我瑟縮了一下,懦懦的回答,這個我沒什麼研究。但內心卻驚奇萬分,原來他腦袋,也塞進了不少東西阿。接著,台地、盆地、丘陵等專有名詞,也進入了他的言語裡。和弟弟閒聊時,甚至會教弟弟成語,好好的解釋用法給他聽。告訴他適用與不適用的範圍。那時我看到,老師的陪伴,進入了他的生命裡。自然而然的流入,又自然而然的湧出。不是用蠻橫的方式硬塞進去,又被排斥的擠出來。
最讓我擔心的國字問題,也在他無障礙的閱讀書本時,迎刃而解了。或許,他字還不太會寫,或許注音依舊錯字滿篇。但他居然會看書了,不再纏著我唸書給他聽,而是會自己看書了!看到那一幕,我感動的問他,看得懂字嗎?看得懂書本的意思嗎?他點點頭的說,有些看得懂,看不懂的,用猜的。這是多麼動人的一句話呢!那透露著一種自信與篤定,過去對書本的排斥與畏縮,也在老師的愛心與陪伴下,慢慢的褪去了。
我回想起只准唸書的話,親戚的話,我聽得懂。她用她的方式,在愛護小孩。在她的想像裡,讀書、上大學,就是改變階級的一種方式,窮人家要養活自己,除了讀書之外,別無他法。我聽懂她的愛護,所以我沒有反駁。
但我知道,那對我來說,是不夠的。我不想看見孩子,考不好時,懷疑自己的價值,覺得自己是個很差勁,不值得愛的人。看到書本時,害怕得不敢讀書。進到腦袋的東西,因為怕錯而不敢說出口,或不敢用。